冯登,复旦大学研究院工程师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区块链科技和产业创新发展。就在前一天,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扎克伯格重申了他的担忧,因为Libra的发行受阻。“我们需要讨论不创新的风险,尤其是数字货币——中国央行。”
随着最近区块链热点的升温,大国之间在区块链技术上的竞争迫在眉睫。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也出现了:区块链的奥秘是什么?为什么会引起全球关注?
要了解区块链技术,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世界上最早的数字货币比特币的起源。需要注意的是,广义的数字货币是指电子货币(e-cash)、虚拟货币、加密货币、数字现金等。而狭义的数字货币是指依托互联网,基于区块链、密码运算等技术,创造、发行和流通的电子货币,即加密货币。典型代表有比特币、以太坊、莱特币等。本文提到的数字货币是指狭义的加密货币。
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来袭,中本聪发明了“去中心化”的比特币,不受中央控制。比特币是为了应对货币危机而诞生的,自然具有一系列优势;比特币发行不需要依赖央行,不怕经济危机的冲击;比特币运营不依赖银行系统,运维成本低;另外,比特币的总量是固定的,不存在通货膨胀和贬值问题;此外,比特币还具有隐蔽性、安全性和即用型联网等优势。满足了互联网时代人们自由安全使用货币的基本需求。这些优势使得比特币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虽然,由于缺乏强大第三方的监管和稳定维护,比特币也存在被用于洗钱、交易缓慢、可能突发网络拥堵等一系列问题。但比特币也因为其一系列的优势,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各国现有法定货币的潜在对手。
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法定货币以国家货币的形式存在。无论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等货币,都是由一个或多个主权国家作为发行人和国家信用担保的。但由于国家无法直接约束,超发货币也是国家无法约束的常见行为。而比特币则利用先进的加密算法和相关的网络“挖矿”技术,实现货币可靠性的技术保障。同时,互联网具有跨越国界的特点。基于互联网的数字货币天然具有传播国币的优势。它可以很容易地跨越传统的国界,对现有的全球金融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
许多国家最初对比特币持抵制态度,但由于其低成本优势,一些专家从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中提取出“区块链技术”的新概念,并希望新技术能够应用于更广泛的场景。同时,由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特点,具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新型治理工具的特点,非常适合构建社会的横向治理网络,也非常有利于降低社会治理成本,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的创新发展。
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强大的比特币有天然的担忧,但对区块链技术和控制数字货币都有天然的偏好。可以说,在未来的国家纷争中,谁真正掌握了区块链技术,谁就可能拥有更强的治理能力;而谁率先发行法定数字货币,谁就将在国际金融体系的新发展中占据战略制高点。
脸书即将发行的Libra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货币。其设计锚定一篮子货币,包括主要法定货币,如美元和欧元。可以说,Libra的初衷是创造一种与主要发达国家现有金融体系接轨的新“世界货币”,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发行阻力。但由于Libra脱离了美联储现有的央行发行体系,也具有比特币一样的“国家货币对手”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存在国家难以监管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美国等多国政府的警惕。
由于美国的特殊地位,美元不仅是美国的国家货币,而且在战后还具有“世界货币”的特殊地位。但美元近年来因为债务危机陷入困境;特别是特朗普提出“美国第一”的口号,挑起一系列国际贸易争端以来,美国的国际环境更加保守,经济运行成本不断增加,美元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不断增加。即使美联储频繁降息,增发货币,也无法缓解美国经济的压力,更不用说解决巨额债务问题了。在这种情况下,美元对天秤的控制力和信心相对较弱。正因为如此,美国国内对天秤座的质疑和争论自然不容易平息。
与美国不同,中国人民银行创建的数字货币DCEP(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从幕后走向台前。可以说,这种数字货币借鉴了一些区块链技术,但具有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所不具备的稳定性和法定货币地位。此外,由于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升级,中国的DCEP有可能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围绕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中国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第一,对于区块链技术,国家要合理规划引导,社会要支持区块链的落地,避免蜂拥投资和技术发展环境的大起大落;第二,对于比特币资源,要学习和利用好区块链技术体系,辩证看待比特币的作用,避免一刀切排斥先进技术;第三,从长远来看,也是发展基础研究,培养相关技术领域的人才,避免资源浪费和错失良机。
最重要的是要在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下功夫。我们需要社会的活水,更需要基础科研和教育的活力和自主空间,让人才更自由地探索,主动发现科研机会,自主开发世界领先的新技术。让中国涌现出更多的中本聪和扎克伯格,为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创新人才。(责任编辑: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