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博长创始人孙发微博称,以破纪录的4567888美元成功拍下巴菲特20周年慈善午宴。伴随着热搜讨论,也引来了很多争议的声音。如何看待币圈和区块链科技的关系,如何加强对区块链科技的监管和治理?《金融时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大数据区块链与监管科学技术实验室主任杨东。
杨东认为,区块链技术不仅应该开发其应用价值,还应该利用技术治理来有效应对这一新兴技术的风险和挑战。这种从纯监管到综合治理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目标不仅是“管理”区块链的风险,更是“促进”区块链的健康发展,最终服务实体经济;战略上,从单纯的违规到合规引导;在具体路径上,传统的单一监管工具已经发展成为社会共治的多种治理措施,特别是引入技术工具完善自律监管。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看待近年来国际国内对区块链的监管?
杨东: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全面叫停ICO,与我国ICO风险暴露严重、异化程度高密切相关。当时大量ICO项目涉嫌违法犯罪。在这种背景下,叫停ICO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这也是监管的一种进步。但也必须认识到,只禁止非法金融行为而不努力满足其背后融资难的本质需求,仍会导致金融乱象屡禁不止;ICO乱象只是区块链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非法应用了,而不是区块链技术本身应该被否定。监管部门应以ICO泛滥为戒,在鼓励和支持区块链技术创新的同时,完善对区块链行业的监管措施,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异化。
从国际经验来看,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各种应用进行监管,特别是一些具有金融属性的应用,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秩序。这些监管措施属于金融法治的应有之义。就我国而言,今年1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该条例的颁布将有助于打击违法犯罪,遏制以区块链为名的“伪创新”,对治理区块链相关市场乱象起到积极作用。
《金融时报》记者:完善区块链行业的监管措施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杨东:对区块链的有效监管不仅需要制度创新,还需要引入以区块链为代表的监管技术(RegTech)来提升监管能力。区块链的监管需要打破传统,采用一些新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链治链”,即借助区块链技术建立一个“RegChain”来监管区块链行业。
基于区块链的监管系统可以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实时和透明的共享账簿将使监管机构能够在结果恶化之前发现并做出反应。甚至监管者可以直接将合规机制嵌入区块链体系,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一个既能解决潜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又能充分考虑新兴技术独特性的有机监管体系。监管机构将在区块链技术模式中扮演双重角色:首先,立法者将制定法律法规,为监管机构和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形成新的有效监管路径,降低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第二,与技术专家合作,将金融等监管法律法规嵌入区块链科技,通过代码实现法律法规的执行。
《金融时报》记者:你怎么看待区块链市场的错误观念?
杨东:区块链经济是一种基于技术的众筹新形式。维持这种经济形式是区块链的真正价值。名不副实的“代币”并没有体现这种价值取向,反而推动了数字货币市场,这个市场在追求炒作,已经产生了很大的泡沫。用词不当的“token”在中文语境中被翻译成“Token”后被进一步强化,导致更加恶劣的误导和各种“传销币”、“空中币”。在错误观念指导下以投机和套现为主要目标的数字代币市场是不可持续的。
《金融时报》记者:如何引导区块链申请步入正轨?如何理解你的「分享选票」理论?
杨东:“同票”是指在区块链上分享新的权益。其英文可将“Co-”和“Token”组合翻译成“Coken”,意为“共同、联合”,既代表了习语“Token”的传承,也代表了区块链的正确发展方向。它具有以下特点:1 .增加分红功能,吸引外部参与,为内部系统做贡献;2.循环消费功能,有利于系统资源配置的优化;3.权益证明的功能是凝聚制度共识的机制和手段。“共票”和“Coken”体现了众筹的思想,可以在理念上引导区块链的应用步入正轨,为区块链的管理提供方向和目标,引导项目方摆脱单纯指向二级市场的困境,摒弃发行不值钱的空气币的错误冲动,真正促使各方回归科技的初心,让生活更美好,融资更便捷。
区块链和共票对数据意义重大。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类似于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数据的收集已经类似于资本的集中。区块链技术可以为数据赋能,确定数据的归属和确认;共票可以为数据赋能,可以作为公众参与数据创造的对价,让公众共享数据经济红利。公众通过分享选票参与数字经济,将赋予数字经济新的价值和新的发展动力。
众筹是核心系统,区块链是基础技术,共享门票是共享权利。目前区块链科技的实物表现并不高,相关项目也不多,但也要看到区块链带来的制度创新前景。区块链是符合众筹理念的基础技术。围绕区块链技术和众筹理念进一步构建共票机制,才能真正释放区块链和众筹系统应用的巨大潜力,赢得数字化革命时代制度变革的领先机会。目前,许多政府都在应用区块链技术创新智慧政务,这符合党的十九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未来,我们要抓住创新驱动的各种机遇,全面实现变道超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站稳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