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31日,一个叫中本聪的人写了一份白皮书,说要做一个叫比特币的项目。
两三个月后,项目以开源软件的形式实现。当时对这个人和这个项目没有太大兴趣。但很快,比特币席卷全球,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而中本聪自己“封神”。
事实上,让中本聪成为神的并不是比特币本身,而是比特币背后的底层技术给未来世界带来的无限可能。
只要你听说过比特币,你就不会对“去中心化”和“区块链”这些词感到陌生。虽然区块链的发展历史和人们对“去中心化”的需求并不是从比特币开始的,但是因为这件事的戏剧性,我们还是从这里开始说一下比特币和区块链是什么,它们和数字货币有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故事必须从中本聪这样的极客开始。起初,促使中本聪撰写白皮书的动机并不单纯是他们对区块链的好奇,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一个困扰了人类数百年的难题,——如何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优化最基础、最核心的“账本”。
这个账本就像空气,但不被发现至关重要。例如,当一个人说他很富有时,他所依赖的无非是他银行账户里的钱数。其实这只是他记录在银行账本上的一个数据。如果有一天,在极端的情况下,所有的银行账本都被销毁了,那就没人能申报自己到底富不富了。这就是账本的重要性。
这么重要的账本是如何长期管理的?今天,所有国家的主流金融机构都雇佣了一个又一个的人来管理账簿。虽然这个“人”泛指自然人和法人,但其本质是由一个人集中管理,这就使得这种管理体制有一个不可避免的风险:——管理人风险。
无论是因为管理者的能力有限,还是管理者主观上想贪污,这种风险都是不可控的,但由于其成本低、效率高,我们一直用这种方法来管理图书。
虽然规避这种风险,进行分散化管理的美好愿望一直根植于我们心中,但要实现并不容易。在中本聪之前的传统模式中,简单地将账本分散交给多人,并不能降低管理者的风险,还会增加多人合作的成本。所以这个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
直到2008年的那一天,中本聪做到了!
通过创新并结合区块链技术、密码学技术、点对点通信技术、概率论和博弈论,他最终推出了分布式账本和比特币。
这些技术加持的分布式账本,终于克服了多人达成共识,一起记账的问题。在众多技术中,区块链技术为克服这一问题做出了最大贡献。
我们可以把区块链图像想象成像纽扣一样的块状物,首尾相连。无论任何按钮的任何动作或变化,其他按钮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所以没有人能自己篡改。
所以简单来说,区块链是一种用来解决数据保真存储需求的技术。这种技术应用到账本上,就形成了分布式账本。不同的人分在不同的区块记账,每个人的行动都会被别人看到。这将大大节省信任和合作的成本,大大降低管理者的风险,实现去中心化。
比特币其实只是一个展示分发书籍和记录积分的对象。当中本聪开发分布式账本时,他需要像人民币和游戏币这样的可量化对象来显示账本。并且他把这个物体命名为“比特币”。事实上,如果他当初选择称之为“特比币”或“积分勋章”,现在就不会是闻名全球的“比特币”了。
白皮书发布后的七八年里,这个分布式账本一直在运行,从未出过大差错。另外,它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新事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它的技术门槛太高,这些爱好者又不能直接参与到币的挖掘中,于是转向比特币交易所进行交易。
比特币数量有限一直伴随着交易所的出现,也迎来了关于它的猜测和泡沫。
因为比特币的名字里有一个币,在人们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变成了“币”。这枚“硬币”也借助分布式账本实现了流动性。当A给B 50个硬币时,A的账户会扣除50个,而B的账户会增加50个。这个突破让比特币误以为可以作为货币使用,其实应该属于资产范畴。
货币是一种与商品和服务的价值基本稳定(统计上)的交换媒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比特币非常不符合货币的定义。但由于比特币被大多数人定价和认可,可以流通,是一种有价值的资产。
比特币之所以被误认为数字货币,是因为它已经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资产,而且名字中有“币”字,所以在坊间交易和传说中逐渐被误解。因此,比特币和区块链并不直接等同于数字货币,两者相距甚远。比特币和区块链只是有一些交集,本质上完全不同。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本聪只是创建了一个分布式账本。虽然很少,但也不是天赐良机吧?
仅仅依靠一个账本当然不行,但他用账本做的演示,为未来的金融生活形态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实现想象的底层技术。
区块链技术解决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成本,——信任成本。它使许多人达成共识和合作变得方便可行。换句话说,所有涉及人与人之间协作的工作都可能与区块链结合,从而衍生出新的模式。
这可能是区块链最近重新受到关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