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区块链,我们通常认为分散的、不可改变的属性就是整个区块链。但事实上,真实的区块链比我们知道的要复杂得多,技术的应用也没有我们之前想象的那么肤浅。
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数据防篡改、网络开放、决策自主等优势。作为一项新技术,它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根据Gartner的2019年区块链技术成熟度曲线,区块链技术将在未来2-3年内逐渐商业化和成熟。
2019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第十八次集体学习。重点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区块链技术在教育、就业、养老、精准扶贫、医疗健康、商品防伪、食品安全、公益事业、社会救助等领域的应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正式将区块链技术纳入新的基础设施类别。
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13个省市发布了区块链行业发展规划,其中尤以北京区块链发展规划《北京市区块链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最为抢眼。计划到2022年,初步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块链创新高地、应用示范高地、产业发展高地、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形成区块链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立块发展的“北京计划”。
目前,国家对区块链产业的政策支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与此同时,2020年上市公司半年报显示,262只区块链概念股中,大部分公司并未提及“区块链”二字。
在提到区块链的公司中,只有23家有实际应用,只有一家公司具体披露了其业务收入。只有一家公司,远光软件,披露其区块链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00%,这意味着相关收入为0。
区块链产业的政策热度与商业市场的冷淡和资本市场的观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区块链工业要真正实现商业化和市场化,似乎还需要一段时间。
国内外专业人士估计,在未来2-3年内,区块链工业将在商业化方面逐步缓慢攀升。
近年来,笔者有幸参与了多个国家级区块链项目的申报和方案设计,在区块链商业化方面接触了不少民营和国企,也算是了解了一些市场需求;同时,本人对区块链技术,建模,系统化,平台化,商业化有一定的经验,对区块链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感受,尤其是看到很多行业主流声音对区块链技术,甚至商业化有一定的误解后,特此撰写此文进行阐述,希望能为区块链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1.什么是区块链?首先,我们要看看目前业内对区块链的主流认识是什么?
维基百科是这样解释区块链的:
区块链或区块链是一种连接的文本记录(也称为区块),通过加密技术连接并保护内容。每个块包含前一个块的加密哈希、对应的时间戳和事务数据(通常由Merkle树算法计算的哈希值表示)。这种设计使得块内容很难被篡改。通过区块链技术串联起来的分布式账户,可以使交易双方有效记录交易,并永久核对交易。
百度这样描述区块链:
区块链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术语。本质上,它是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在其中的数据或信息具有“不可伪造”、“全程可追溯”、“公开透明”、“集体维护”等特征。
维基百科解释侧重于技术实现,加密技术保证的数据记录具有难以篡改的优势;百度百科重在系统讲解,用共享数据库定义区块链;中本聪在2008年的论文《比特币:一个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中,通过引入电子现金系统来实现点对点交易,从而引入了区块链技术。
目前学术界对区块链还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区块链技术也不是单一的技术。作为一个系统概念,它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所以很难用一个通用的定义来涵盖区块链的所有含义。对于区块链的理解,更多的是从自身行业需求的角度来看待区块链的价值和意义。
从金融行业来看,区块链是分布式记账方式,数字货币是区块链技术最成功的应用场景。
基于哈希算法、椭圆曲线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和P2P网络的区块链技术在数字货币中得到了发展,并被成功证明是实现去中心化金融资产流通的最佳技术路线。
簿记方法是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而发展的。从记账媒介的发展来看,经历了从实物记账到电子记账的演变。从记账方式来看,经历了分散记账-集中记账-分散记账的过程。
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IBM为首的大型计算机深入到金融行业,7*24小时的自动账务处理取代了朝九晚五的人工记账,从而将集中记账推向了巅峰。目前很难说集中记账和分布式记账谁优谁劣,因为这两种模式在各自的领域都发展很快。
目前,区块链技术仍然缺乏学术标准的定义。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在各自的领域和行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特别是一些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方向已经不是“区块链”的初衷。比如R3 Corda只是分布式记账,没有使用块或链结构。
也许根本就没有区块链的标准定义,未来也没有通用的区块链技术。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本文的重点是阐述什么是区块链。
第二,了解对区块链的常见误解。1.区块链是价值互联网,是下一代互联网。\”互联网发展将从信息互联网发展到价值互联网.\”近年来,各种与区块链有关的报道和网络信息出现频率很高。这是常见的概念炒作。很多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同学会认为区块链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模式,一种去中介化、点对点的价值转移的网络。那
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去中介化的价值转移网络,互联网不需要区块链技术来实现价值转移。如果非要说“价值”指的是数字货币,那只能说是张观戴笠。
数字货币是货币的一种形式,货币只是衡量价值的工具。怎么能说钱就是价值呢?所以不存在“下一代互联网基于区块链技术”这样的逻辑。
2.区块链的优势是去中介化,所以不需要中介机构中本聪在《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和以太坊白皮书《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中,通过技术手段证明去中心化的点对点安全交易是可能的。
但是技术分散化不是商业中介。
事实上,区块链科技确实有脱媒的能力,但决定是否脱媒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商业模式。搞笑的是,在呼声最高的数字货币去中心化领域,出现了大量的交易所、钱包等中介结构。
这些中介不是区块链技术的必需品,但它们是数字货币交易活动的商业保障。如果没有这些中介,数字货币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在电商兴起之时,还号称去中介化,做代理,可以实现商品从工厂到消费者的点对点交易。
但现实是:电商平台本身就是最大的中介,平台上还有无数的小中介和销售代理。因此,去商业中介不是区块链的目的,中介的存在必然有其商业价值。
3.数字经济是数字货币的经济。这是一个常见的偷换概念。货币在人类经济活动中主要起到交易媒介和价值衡量的作用,而数字货币只是货币的一种物理形态。所以,数字货币和数字经济并不等同。可以说,数字货币乃至区块链技术只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个要素而非必要条件。将两者混淆在一起往往会导致其他计划。
目前,数字经济发展的实质是利用信息计算、存储、网络传输等数字化技术。具有物理空间占用小、安全性高、流程速度快、数据验证效率高等特点。服务实体经济。可以认为,数字经济是实体经济在数字空间的映射。利用数字经济可以大大降低实体经济的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成本,提高经济活跃度和效率。
数字经济不是虚拟经济,它的价值在于服务实体经济,帮助实体经济进行产业升级。
4.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区块链技术能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供生产效率?这个问题受点对点数据直接传输的影响,最容易被误解。
这是因为区块链技术采用点对点的数据传输,但为了获得其他节点对数据的一致识别,往往需要在计算、网络和时间资源上投入更多。
例如,实用的拜占庭容错算法(PBFT)的时间复杂度为O(n ^ 2),n为分布式节点数。而不是分布式并行处理,分布式的重点不是如何实现点对点的直接通信,而是如何保证分布式节点间信息传输和决策的网络一致性。因此,在现有的集约化经营环境下,采用区块链技术很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这种误解足以让区块链科技在产业落地和应用过程中遭遇实际商业模式的困境。
5.区块链数据防篡改特性是目前最好的行业应用特性。区块链技术最著名的特点是使用数据分布式存储、一致和块、链数据结构等。保证上行数据的真实性和防篡改能力。因此,将区块链技术视为高度安全的数据存储数据库是一种共识。
不可否认,基于区块链的技术在数据防篡改特性上具有先天优势,但适合这种优势的商业场景非常有限。
首先,中本聪比特币采用块、链结构和分布式交易存储机制的目的不是为了数据存储安全,而是为了交易安全。建立点对点的安全电子现金支付模式是其目的,数据的安全存储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高效保障。所以如果只关注数据的安全存储,它的业务场景是非常有限的。
其次,块、链结构和分布式共识不适合存储大文件格式,如图片、视频、音频等。由于结构和网络的限制,它们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
最后,对数据安全要求较高的机构或企业,目前都是高度集中、经典的密集型信息系统和管理架构。除了区块链技术,还有许多低成本的安全数据存储方案,如:网络安全、硬件加固、数据多中心存储等。然而,采用完整的区块链分布式架构具有较高的数据泄露风险和维护成本,其技术价值有限。
因此,简单地将数据上行存储和数据防篡改的特性从区块链的安排中分离出来,在行业中单独强调和应用,已经失去了区块链的网络优势,本末倒置。
6.区块链是数据共享的最佳方式。事实上,区块链从来都不是建立数据共享的有效方法。目前,该中心
在过去的10年里,随着“EDW”和“大数据”技术的普及,企业、政务和电子商务系统大多采用建立数据中心来提高数据共享。
而数据中心强调的是中心平台对数据的绝对控制,我们都知道“数据就是资产”。那么,多头管理模式下,谁会愿意轻易交出自己的数据呢?
我们现在经常讨论的“数据孤岛”问题,其实并不是技术问题,更多的是数据控制权的管理问题。
相反,如果采用区块链技术作为数据共享架构,除了“数据孤岛”问题之外,还会带来性能效率低下、数据安全不可控等其他问题。
第三,重新理解区块链。你如何理解区块链?
本文将从分布式多方协作的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
什么是协作?
协作是指在目标实施过程中,部门之间和个人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协作过程需要目标直接参与者的配合,协调者需要参与资源调度和任务见证。因此,无论是集中式系统还是分布式系统,要实现一个业务目标,都需要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比如我们在一个银行APP中实现跨行转账,至少需要三方参与合作才能实现资金的转账。它们是:资金划拨银行、资金划拨银行和交易协调人(或见证人)。转账要核对转账的资金是否正确,转账到银行核对转账的资金是否正确,而交易协调人保证资金转账不会出现双花现象(重复支付)。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协调者是清算机构。
见下图:
图1集中式协作模型
这是典型的集中式协作机制,我们常见的电子商务和支付系统都是类似的。这种集中协调机制以流程和事务控制为核心,协调流程只有在可信的第三方集中协调系统中才能安全有效地运行。
在分布式协作机制中,也需要协调,但是协调被分布式的一致协议所取代。比如,在一个银行APP中实现跨行转账交易,从业务主体上只需要直接参与交易的双方。分别是:资金转入银行和资金转入银行。交易协调是通过分布式共识协议完成的。见下图:
图2分布式合作模型
在分布式合作机制中,共识协议已经在合作伙伴之间分发(所以上图用虚线表示)。虽然仍有协调工作,但没有集中的协调系统。点对点的资金交易需要分布式的一致协议来保证转账的协调,需要密码学来控制多方状态。分布式协作更注重状态的一致性,而不是过程和事务的一致性。
协作具有以下典型特征[1]:
协作的目的是明确而单一的。协作的过程是一个“交换”的过程。协作使人失去个性,成为一种形式符号。合作服务于自私的需求。合作从属于法律的规定,受法律的调节,不受道德的限制。无论合作在表现形式上会有多大的自由和自主,其实本质上都是被动的和“他律的”。我们来看看区块链世界的协作表现:事务(Tx)是协作目的的载体;“支付公钥哈希(P2PKH)”是实现协同价值交换的密码保障。“公钥即身份”用密码符号代替协作的个人身份;区块链世界的交易驱动来自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从而达到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博弈均衡;区块链通过交易脚本或智能合约实现,合约执行不受个人道德和情感影响;区块链共识算法确保合作参与者处于合作网络的共识治理之下,而不是绝对自由。
可以说,以比特币、以太坊为代表的区块链技术,
基于区块链的协作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区块链的协作绝对不是交易数据的互联共享,而是基于各方实体证明某个业务场景真实性的协作。本质上,区块链协作只关心协作的真实性,而不关心协作数据的内容。
3354这就是为什么“Zcash”使用ZK-斯纳克的零知识证明,即使在交易密文的情况下也能实现点对点的交易协作。
综上所述,区块链的价值不在于块数据存储的结果,而在于多方共识和交易合作的过程。区块链协作的本质不是商业交易数据本身,而是对这些交易数据真实性的证明。然而,更准确的说法是,这种区块链实际上被称为“分布式证明”。
四。区块链工业应用的商业价值1。可以实现业务协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一致性和继承性。这里的时空主要是指区块链事务协同(一般为:事务Tx)的过程数据,历史规模大,分布式计算,存储在某一时刻,始终保持状态的一致性。继承是指事务或状态版本随着形式和所有者的变化而具有的可继承能力。
协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一致性和继承性的价值在于,它可以在分散的商业资源(资产)、产品、服务和营销活动中,构建一个以价值为中心、基于价值全生命周期的商业活动的真实运行环境,这是整合供应链、制造(种植)、销售、物流、消费、售后、回收(销毁)等环节数据流的基础和前提。
这是因为商业活动,从资源到产品和服务,再到消费和售后,都具有周期长、责权分散、价值形态多样的特点。单一的技术手段,他们不具备真正串联价值链的条件。
思考场景:在当前便捷活跃的电商消费和移动支付过程中,当你一个月看到上百条消费记录时,你有没有想过如何证明你的电商订单、第三方支付账单、银行对账单的数据是准确一致的?
2.它可以实现灵活的业务规则和交叉销售协作能力。交叉销售是目前最常用的营销手段[2]。电商平台通过营销活动构建产品或服务和购物邮件的生态系统,建立自己的产品或服务交叉营销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平台推荐成本高,管理成本高,营销费率不灵活,产品和服务组合范围受平台或商家产品范围限制,交叉营销形式以产品或服务为主,难以下沉到资源层面。这些也是后电商时代亟待解决的问题。
以以太坊为代表的智能合约技术,带来了全新的低成本、自定义规则、点对点的去中心化营销方案。去中心化营销可以把交叉营销组合的数量从N增加到N!级别(n为参与商户数量)。因为营销规则是自定义的,所以它具有灵活的营销组合、低平台管理成本、浮动费率以及产品和服务组合的跨平台生态等优势。
思考场景:在积分兑换平台中,由于每种兑换商品的购买成本与积分成本本身的比例变化范围大,且动态变化,目前常见的积分兑换为固定成本费率(一般选择平台成本风险最低的固定比例)。如何在积分平台中实现跨商户产品、灵活、低成本的积分兑换,最大化积分利用率?
3.可以在具有分散控制权的实体之间建立基于“原子主义”的可信交易环境。“原子论”是个人主义的科学和物理表述[1],常用来代表西方现代社会结构。它指的是一种松散结合的社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人们只关心自己或直系亲属的利益,这往往是一个相对自由民主的社会[3]。典型特征是:自我意识占主导地位;强调个人能力,寻求独立权利,尊重独立发展,
不管我们承认与否,事实上商业市场仍然是“原子主义”而非“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每个企业都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原子主义或个人主义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必须根据契约建立关系,而正是这种契约关系决定了他们只能合作[1]。
但在传统的“原子主义”中,企业追求对市场的绝对控制,在市场集约化的过程中,各行业最终形成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非互惠合作关系。而在那些不值得或无法强化,控制权分散的领域,合作变得异常困难。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易协作网络是连接多个集约型市场或整合利基市场,形成便捷、可信、安全的分布式有限交易环境的最佳方式。
这里的有限交易是相对于密集型的复杂交易环境而言的,因为区块链不是一种高效的协作机制,所以有限交易协作主要侧重于协作证明,而不是传统的CRM、ERP、SCM、电子商务等复杂的业务处理。因为在“原子主义”环境下建立对等协作的前提不是如何处理数据,而是是否信任数据。
思考场景:奥运期间,如何围绕奥运主题,设置一个进出灵活、业务规则定制、管理成本低的基于场景的跨行业、跨区域、跨企业、跨行业的营销活动?
4.它可以提高商业协作创新的整体网络效率。第二部分介绍了区块链绝对不是一个有效的信息传递框架,这是由共识机制和分布式网络决定的。在传统的集约化、集中化的信息架构(如树形架构、星型架构)中,为了提高复杂信息处理和传输的效率,通常采用模板化、标准化、规则预设流程、数据结构和交互协议,以牺牲信息多样性和决策灵活性为代价。
效率是指使用行为的目的和手段的正确性以及效果的优势。效率主要着眼于动作的最终效果,很多场景下跑得快不一定有好结果。基于区块链共识网络的协作是一种单一功能、多信息、轻量级(如UTXO、天平、产品标识、产品库存等)的协作模型。).基于区块链的协作将标准化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而不是为了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而扩展标准化。
如果我们将信息多样性和柔性决策纳入集体创新效率评价模型,你会发现参与主体之间会存在点对点的协同信息结构和柔性决策行为。在需要新业态、新产品(服务)和新模式的创新商业环境下,区块链协作模式带来的优势显而易见。
思考场景: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采用单一的“传染病报告卡”作为数据处理和传输的标准格式。从医院的HIS系统到国家预警数据中心,一般信息传输时间都在分钟量级,但为什么新发传染病预警无效?
5.在原子主义的合作环境下,更有利于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在当前信息化、数字化的商业环境下,商业合作带来的是价值交换,而价值交换是通过数据交换来实现的。对于数据企业来说,是资产,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隐私。在“原子主义”的协作环境中,每个企业都希望从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数据,同时又希望提供更少的数据。因为企业保持现状比协作的数据风险小,最终,所有合作方的博弈均衡是:不提供数据。
我们多次强调,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协作是一种认证协作,认证模型是一种轻量级模型。共识网络基本不关心除了证明数据以外的其他数据,这也是为什么比特币可以用UTXO的P2PKH模型、交易对手公钥地址和交易签名完成点对点的资产交易,而其他信息可以完全匿名或隐藏。而零知识证明、同态验证等密码学证明技术可以使证明数据完全保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协作将参与协作的实体的个体性形式化为符号和密码,实现了一种数据使用目的明确、范围可控、充分授权、数学证明的协作机制。
思考场景:目前大数据行业的困境不是市场没有数据需求(相反需求更强),而是数据被密集的大流量平台控制。如何在保证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提高数据的利用率?
6.可以降低自律和混业监管的监测和监管成本。从监管模式来看,主要有:立法统一监管、自律行业监管和混合监管。立法监管是针对重要民生市场和国家命脉的强有力监管,是不惜一切代价对商业活动的全天候实时监控;自我监管是新兴市场和创新市场的轻量级监管。监管介于前两者之间。由于监管需要在成本、力度和市场活跃度上做出平衡选择,提高监管力度必然会限制市场活跃度,增加监管成本。因此,与立法监管相比,自律监管和混业监管的实践难度要大得多。
自区块链科技诞生以来,它从未主动考虑过监管要求。但由于节点数据自动同步、网络共识、智能合约反介入等特点,为自律和混合监管提供了低成本的技术实现基础。区块链交易网的交易安全符合自律监管的要求。监管单位作为区块链的共识节点,可以直接利用监管对象的交易网络和交易数据,实现自动化、实时化、穿透式、持续化、行业化、差异化、定制化的主动监管。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监管者不需要设立监管网络和数据上报机制,降低了监管者的监管成本。
思考场景:目前我国金融监管采取“一元多头”的分业监管体制。根据行业的特点和重要性,采取统一立法监管和行业自律的混合监管方式。而P2P金融,从一开始鼓励金融创新的行业自律,到其快速扩张,再到频繁“雷爆”后的统一强力监管,如今已经“全军覆没”。它给我们的金融监管需求带来哪些启示?
总结2020年以来,全国各地陆续上线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块链平台。打着新基建的旗号,各种高级黑低级红的概念层出不穷,给人一种区块链无所不能的错觉。
如果不能清晰地了解区块链的内在机制和应用价值,弄清楚区块链能解决什么问题,单纯用区块链的数据共享和防篡改特性来替代现有的集中集约系统,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际的商业价值。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研究,除了技术层面的研究,更应该从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寻求产业发展的新业态、新产品(服务)和新模式。我认为这是区块链被纳入新基础设施的重要原因。
苏洛夫元帅这样评价拿破仑:“这孩子的步伐总是太快”,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总是太快。如果总想一次性彻底改变世界的认知格局,那会适得其反。
作为我正在进行的合作区块链模型研究的指导性文章,本文主要研究
参考资料:
[1]张康之。“合作”与“协作”的区别。”《江海日报》2006年第2期。doi:
[2]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3]刘志坚,徐贝妮。管理学:原理与案例。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4]方以寿,主编。组织管理心理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1版
#专栏作家#黄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栏作家。高级系统架构师,高级产品经理,多家大型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顾问,西华大学客座副教授。聚焦新零售、工业互联网、金融科技、区块链行业应用板块,擅长产品或系统整体设计和规划。
本文由人人作为产品经理原创发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