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财经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区块链研究团队《研究团队成员:穆长春、狄刚、陆远、钱有才、庆苏德》
文章| 《中国金融》 2020年第4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对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创新实践提出新要求。近年来,区块链以其独特的信任传递机制逐渐成为金融科技领域的热门技术。帮助业务数据可信共享,加速参与主体多方协作,实现监管穿透管理。蕴藏着加速我国数字化转型、激发数字经济发展潜力的潜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以下简称“数字货币研究所”)加强区块链技术基础研究和标准制定,先后推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建成实施,抢占先发优势,取得积极进展。同时,为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我们对防范区块链可能引发的资产泡沫、恶意炒作、代币融资等乱象,以及由此衍生的金融风险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提出了推动区块链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区块链技术特点
区块链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数据库,也称为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结构来验证和存储数据,利用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来保证数据和所有权安全,并通过可编程脚本代码实现数据的协同计算。
区块链技术的主要优势
首先是商业数据的可信度。与传统的分布式数据库不同,区块链引入了“人人记账”的概念。每个参与者都有记账权,每个人都保存最新的账本和所有历史记录。这种高度冗余的数据存储方式可以提高非信任实体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使账本数据不可篡改、全程留痕,从而促进多方信息共享和协同运作。在实际业务中,通过将业务数据上传到链上,可以实现纸质文档数字化、电子信息可信,减少多个主体之间不信任的摩擦成本,解决传统业务方式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的问题处理文件和账单。真实性审核问题也有利于金融机构实施风险管控。
二是参赛主体均等化。在跨部门建设信息系统时,最大的问题是哪个机构或部门管理集中存储的数据。区块链统一的分布式账本技术自然解决了“商业主权”问题,有效实现了各参与主体的身份平等、权力平等、责任平等、利益平等,保证了所有参与主体之间的平等。实现数据实时同步更新,让合作更加方便快捷,提高合作伙伴的积极性。
三是监管方式多元化。监管部门可以在区块链平台上添加监管节点,及时获取监管数据,灵活定制金融监管的统计口径和监管数据粒度,实现快速分析。同时利用智能合约等可编程脚本添加相应的监管规则。监管重点逐渐从金融机构的合规审查和风险管控上升到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监控,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体系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区块链技术的主要缺点
在性能方面,区块链的性能和可扩展性仍然有限。在区块链中,交易只能按顺序排队处理,所有交易结果和支付记录必须同步到全网节点,严重影响系统处理性能(在生产环境中,区块链系统可以处理1000多个交易)每秒交易数)。交易;在理想的实验室环境中,每秒的交易数量可能会超过10,000)。随着参与节点数量的增加,数据同步和验证的开销增加,系统的性能将进一步下降,从而影响区块链的可扩展性。
在安全方面,区块链缺乏系统的安全防护。首先,区块链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密码算法、虚拟机、智能合约等核心组件。这些组件并非完全自主可控,增加了遭受攻击的风险。其次,区块链存在固有的安全缺陷,即51%攻击问题(即通过控制51%的算力来重写区块链数据。下面提到的51%攻击是指基于问题类似证明的共识算法区块链)。第三,区块链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安全方面可能存在未知的漏洞。当传统系统出现安全问题时,可以采用取消、撤销、紧急干预、甚至停止服务等方法。但区块链不支持取消、提现等相关操作。
在存储方面,全备份的存储机制很容易遇到存储瓶颈。区块链的每个节点都需要存储完整的历史交易信息。当区块链用于零售支付系统时,节点存储容量将瞬间扩大。例如,2019年“双十一”期间,网络处理业务峰值为每秒71500笔交易,一些简单的设备无法满足节点的存储需求。
在交互方面,不同区块链系统的交互问题很难解决。目前同类型的区块链都是依靠定制化的通信协议来实现数据的相互读取、验证和操作。然而,由于不同类型的区块链之间的编程语言、数据字典、系统接口、智能合约等不一致,跨链数据难以互通,很容易导致业务碎片化。
在运维方面,业务连续性的问题也不容小觑。由多方共同维护的区块链系统也将带来巨大的挑战。例如,会员加入/退出、系统升级、业务规则更新等还缺乏成熟的标准、体系和操作规范,需要多方线下沟通来处理链上协同治理问题。
在合规性方面,区块链无法保证结算的最终性。由于51%攻击等问题,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无法保证结算的最终性。在构建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时,需要考虑是否满足《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原则》(PFMI)的要求,以避免法律风险。
从功能上来说,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性质与央行的中心化管理要求相冲突。央行提供的支付服务离不开中心化的账户安排,需要建立在中心化的系统之上,这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性质相冲突。因此,目前不建议基于区块链改造传统支付系统。
区块链应用领域
区块链以大量冗余数据的同步存储和联合计算为代价,牺牲了系统处理性能和客户的部分隐私。尚不适合传统零售支付等高并发场景;然而,它需要高度可信的信息共享。目前,区块链已广泛应用于交易结算、贸易金融、产权转让等并发要求不高的领域,数字研究院将区块链视为自主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自2014年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积极推动区块链标准化研究,探索区块链在交易结算、贸易金融等领域的金融创新。
一是牵头制定金融分布式账本行业标准。数字研究院牵头编制了金融分布式账本安全规范等多项金融行业标准,并积极参与国际清算银行等国际金融标准制定组织的相关规则制定工作国际清算银行(BIS)和金融稳定委员会(FSB),还参与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信联盟(ITU)等区块链标准的制定。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申请多项区块链专利,位居全球央行之首。
二是建设中国人民银行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该平台于2018年9月4日在深圳成功试点上线,先后推出供应链应收账款多级融资、对外支付纳税申报表、再贴现快捷通道、国际贸易账户监管四项业务。通过与香港金管局贸易联动平台签署合作备忘录,中国人民银行贸易融资区块链平台打通了国际对接。未来将联合海外同类贸易融资平台,共同构建生态系统。截至2019年12月17日,已有38家银行参与该平台推广应用,业务量超过870亿元。
三是打造数字票据交易平台。 2017年,上海票据交易所与数字票据研究院联合牵头打造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该平台于2018年1月25日在实验生产系统上成功试运行,并成功完成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数字票据的发行、承兑、贴现和再贴现。这是我国首次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票据业务。首先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练习。
与区块链相关的风险和担忧
加密资产带来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基于区块链的加密资产无法保证其锚定资产的稳定性,甚至缺乏实体资产的背书。它们主要是投机交易。一些庄家和投机者通过反击等手段肆意操纵加密资产价格,导致市场剧烈波动。并形成资产泡沫。截至2019年9月末,包括比特币在内的加密资产共有2417种,总市值超过2192亿美元。同时,一些暗网交易网站利用加密资产进行洗钱、贿赂、逃税、恐怖融资等违法犯罪行为,潜在风险较大。
投机投机、代币融资、欺诈投资、逃逸等金融乱象卷土重来。 2019年下半年的一段时间内,不少上市公司为了炒热话题,纷纷透露出“上链”的动作或意图。区块链概念股一时大热,甚至出现百余只个股轮番涨停的疯狂行情;随着市场变得更加冷静、更加理性,这些个股纷纷大幅回调,纷纷跌破跌停板。很多盲目追涨的投资者都被高价困住了。与此同时,代币融资(ICO)的趋势有所复苏。一些机构募集资金后卷款跑路,给投资者造成重大损失。
区块链难以篡改的特性对舆情管控提出了重大挑战。区块链技术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将信息存储在多方服务器上。其“难以篡改”的技术特性将导致信息永久保留在链上,与个人信息保护中的“删除权”和“更正权”发生冲突。甚至可能存在有害信息上传到链上的问题。
引导区块链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是去伪存真。 “硬币”和“链”不能混淆。虽然区块链起源于比特币,但区块链与比特币并不相同。区块链是密码学、点对点网络、共识机制等多种传统技术的集成创新,必须客观理性对待。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需要对打着区块链幌子的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加快市场优胜劣汰,激发市场活力。清理。
二是务实推进,不要为了区块链搞形象工程。我们必须相信任何先进技术的作用,但不能迷信。正确认识区块链技术的适用场景。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需要区块链,也不是所有的数据都需要上传到链上。现阶段区块链技术尚不成熟,面临性能、安全、标准、合规等诸多挑战。各方应冷静思考、潜心探索,有效利用区块链解决行业痛点,深度服务实体经济。
三是要着眼长远,认识到区块链技术应用的系统性、长期性、复杂性特点。目前,区块链能否实现链上链下账户的一致性以及安全合规性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各方应综合考虑市场发展、风险管控、法律合规等多个维度的要求,实现链上链下联动、技术与业务融合、创新与管理并重,充分发挥“区块链+”的数字赋能。能源潜力。
四是以标准为先,引导区块链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充分汲取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的经验教训,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特别关注外部风险对金融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的制定,可以增强我国在金融区块链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力,有助于明确区块链的“是非”和“真实应用”,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