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本文旨在传达更多市场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火星财经官方立场。
小编:记得关注哦
来源:邓建鹏
区块链是一种由按时间顺序依次连接的数据块组成的链式数据库。它使用密码学来确保分布式账本不可篡改或伪造。举个例子说明区块链的特点,比如一个村庄每次发生交易时,交易信息都会通过村庄广播广播给所有村民。经村民核实后,该信息记录在各自的账本中。这是按时间顺序记录的。下来的链就是区块链。区块链可追溯、极难篡改、可信度高。因此,区块链在信用缺失的领域,比如数字资产转移、数据确权、票据、证券、存证、或者防伪溯源等,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目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三类场景。一是价值转移,例如虚拟货币的创建及其在不同账户之间的转移;区块链上,比如电子合同、版权确权等;三是授权管理,比如使用智能合约来控制数据访问。此外,随着应用需求不断升级,也出现了多类型的集成场景。由于区块链具有点对点、无国界、无主权、无特定法律责任主体等特点,在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风险。目前区块链的应用最集中在金融相关领域,涉及区块链的法律风险也主要发生在该领域(在其他领域,区块链更多的是一种中性技术,提高经济效率,目前涉及的法律风险有相对有限)。
首先是与比特币相关的法律风险。比特币是区块链第一个成熟、大规模的应用,目前市值在1600亿美元左右。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颁布的部门规章中,对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的内涵或外延没有明确的规定或解释,立法上存在漏洞和空白。首先,在具体司法实践中,法院对于比特币是合法财产还是计算机信息的认定存在差异。司法判决不能发挥指导作用,甚至同一案件出现不同判决。其次,比特币市场价格难以确定。目前国内尚无理论上合法的虚拟货币交易平台,缺乏合理的价格参考。比特币价格波动剧烈,执法司法人员很难对涉案比特币价格做出权威判断。由于比特币价格难以确定,很容易出现定罪量刑偏差,损害了司法机关的权威。三是管辖和执行困难。比特币是一种基于代币的资产,与传统的账户资产(如银行存款)不同。比特币可以点对点发送,轻松规避单个主权国家的金融监管。近年来,暗网非法交易逐渐采用比特币作为支付手段;一些犯罪嫌疑人利用比特币作为洗钱工具。由于比特币的准匿名性,难以对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管和追踪。对于涉及比特币的跨境网络犯罪,其管辖权有待立法进一步明确。
其次,ICO存在相关法律风险。 ICO的英文名称是“Initial Coin Offer”,意思是代币的首次公开发售。 ICO 是区块链初创公司发行初始数字代币为项目融资的一种方式。也是区块链技术在众筹领域的重要应用。尽管中国自2017年9月起全面禁止ICO融资。但由于ICO难以全面有效监管,暗箱操作甚至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大量境外ICO项目方夸大甚至完全捏造项目前景,诈骗中国公民财产,涉嫌集资诈骗。
第三,区块链在非金融领域的法律风险未来将逐渐显现,需要未雨绸缪。互联网可以解决信息传输的问题,但无法解决物理传输和物理验证的问题。依靠区块链来解决各种证书的转移或运输、证书、档案的验证过程中的追踪、防伪、质量保证等问题并不容易。例如,目前司法证据存储是通过区块链实现的,最高人民法院2018年发布的司法解释已经承认了这一点。然而,基于区块链的司法证据存储只能保证数字世界信息的真实性,很难保证链下信息在源头和写入区块链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对于有司法证书的区块链,相关机构需要对区块链连接的节点进行资质认证和严格审查,提前确保信息来源的可信度。
同样,未来当各种股权凭证(如房产凭证)上链,利用区块链进行防伪溯源时,如何从底层保证链上信息的真实可信来源?这需要提前进行法律规制。否则一旦出现负面后果,例如链上交易的权益凭证被提前伪造,损失将难以挽回或需要付出非常高的代价。对此,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为接入区块链的节点设定基本标准。
最后,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的日益普及正在带来一些新的法律风险。例如,如果智能合约涉及的交易对象是法律法规禁止的,那么如何对此类代码的编写者施加法律约束?如果签订智能合约的民事主体是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智能合约是否可见?是民事合同吗?此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吗?这有待未来立法进一步明确。此外,一些涉及个人的行为数据或隐私(如医疗信息)也会上传到链上。为了防止个人隐私泄露,需要提前制定完善的标准或规则,在个人链上建立信息加密和授权防范机制。
总之,区块链领域需要国家提供规范的监管甚至立法来促进区块链行业的安全有序发展。首先,这种禁令模式很难仅依靠一个国家来监管。为此,建议监管机构加强国际合作,强化国际监管。特别是与美国、西欧、日本、韩国等虚拟货币市场发达的地区进行合作。
二是试点开展ICO监管沙盒园区,降低ICO风险。监管部门可以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政府推出ICO监管沙盒园区,并通过当地相关专业机构的注册、审核和沙盒测试。
三是推动行业自律,弥补立法缺陷。法治不完善是转型时代的新常态。区块链行业正在快速发展。对于区块链在具体应用领域的法律风险,立法难以跟上行业的发展。一一立法并不是万无一失的解决方案。笔者认为,监管机构可以推动行业自律,行业自律组织可以制定自律章程、行业标准以及行业内部指引和规定,弥补立法的固有缺陷。
最后,推动区块链技术与监管技术的融合。区块链给立法和监管带来了各种挑战,要求监管者和立法者改变固有思维。区块链技术和智能合约可用于将法律和合同条款转换为简单且确定性的基于代码的规则,这些规则将由底层区块链网络自动执行。未来,技术规则将越来越多地承担与法律规则相同的作用和功能。借助代码,政府可以通过将部分法律转换为由底层技术框架执行的技术规则,减少监管和持续执行的需要,降低合规和执行成本,并减少法律文本固有的不确定性。目前,区块链技术还远未成熟。监管机构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塑造新的规范,影响代码规则,最终通过自动程序运行实现区块链的部分内部治理,以节省监管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