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两位密码学大师Bailey W. Diffie和Martin E. Hellman发表了一篇论文《密码学的新方向》。本文研究了非对称加密、椭圆曲线算法和哈希算法等一系列问题。它奠定了密码学的发展方向,为区块链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同年,哈耶克发表了《货币的非国家化》,提出了非主权货币和竞争性货币发行的概念,为以后分权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可以把1976年作为区块链史前时代的第一年。
1980年,Merkle Ralf提出了一种数据结构Merkle-Tree及其相应的算法。后来,它的主要用途之一是检查分布式网络中数据同步的正确性,这也是引入资源通道检查块同步的重要手段。Merkle- Tree数据结构在当今的区块链中被广泛使用。
1982年,Lamport提出了广义拜占庭问题,标志着分布式计算的可靠性理论和实践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同年,大卫郑初美提出了密码支付系统ECash,人们也逐渐将密码技术应用到货币支付等领域。
1985年,Koblitz和Miller独立提出了著名的椭圆曲线加密(ECC)算法。椭圆加密算法使得使用非对称加密系统成为可能。经过十年的发展,密码学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已经完全建立。可惜之后的十年在密码学、分布式网络、支付/货币领域都没有太大的进展和突破。直到1997年第一代POW(工作证明)算法出现,这种局面才被打破。POW最初用于反垃圾邮件,现在它已经成为一种完全覆盖区块链电源机制。1998年,加密货币的完整构想终于破茧而出,戴伟和尼克萨博同时提出了加密货币的概念。其中,戴伟的B-Money被称为比特币的精神先驱。从1999年到2001年的三年间,Napster、EDonkey 2000、BitTorrent相继出现,奠定了P2P网络计算的基础。自此,区块链前期的基础工作已经完成。
中本聪在2008年11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比特币: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2009年1月,他的软件的第一版被用来挖掘基石,其中包含以下句子:“泰晤士报03/Jan/2009,濒临第二次银行救助的地窖。”提出了一种基于密码学而非传统信任支付的P2P支付方法。这种方式直接颠覆了传统支付方式需要金融机构背书的方式。从此开启了区块链1.0时代。
2009年,中本聪挖出了服务器上的第一块,也被称为创造块。然后,在2010年,资源认证的总经济价值达到了数百万美元,BTC因此而出名。截至2011年6月,BTC的经济总值已超过2亿美元。随后各种货币相继出现,BTC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2013年,创始人发布以太坊第一版白皮书《以太坊:下一代智能合约和去中心化应用平台》。以太坊需要做的是如何将区块链应用到货币以外的领域。2014年4月,加文出版了以太坊黄皮书,作为以太坊虚拟机的技术说明。2015年,以太坊开始尝试使用POS(proof of stake)算法来替代传统的POW算法。这标志着区块链2.0时代的到来。区块链2.0时代不再以简单的支付方式/货币为导向,而是引入了去中心化平台的概念。
随着区块链的不断发展,去中心化的程度越来越复杂,人们利用这种技术建立了许多去中心化的社区。在Linux基金会的支持下,吸引了包括IBM、Intel、Morgan在内的众多科技和金融巨头的参与。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熟为XFS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XFS是一个分布式云存储平台,利用P2P技术、网络协议和区块链系统构建新一代分布式文件系统。XF集合了区块链的所有优点,更加安全可靠,注重对用户隐私信息的保护,能够充分满足用户对数据存储的需求。在医疗、物联网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我相信,随着区块链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XFS可以在更多领域大放异彩。